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一份声明引起关注。一些不法组织伪造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司特殊技能鉴定印章,冠以“健康产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”之名,无耻地制作、复制证书。这一事件折射出职业资格认证领域的混乱,再次提醒我们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重要性。 “假证书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可以说新手段很多,从之前所说的“P辅导员即时心理”到最新的假冒“技能评估”,犯罪分子往往针对热门行业,出售假冒专业知识。国家认证,利用工人的积极性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竞争力或改变他们的职业。这不仅给劳动者造成经济损失,也扰乱了职业认证体系,损害了用人单位的权益。医疗等领域的假资质流动也可能给公共安全带来风险。我们要从监督、指导、供给等多方面完善应对措施。加强监控,切断源头。市场监管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公安等部门可考虑建立联合执法机制,对伪造公章、虚假广告、非法制作证件等违法组织进行全面打击。同时,我们动态关注新兴领域和热门行业的证书需求,发布可靠信息及时发出风险预警,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。建立坚固的防线并加强你的领导力。有关部门可通过图文并茂、区域会议等方式加强公关,宣传国家职业资格目录,公布典型案例,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。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应提高警惕,通过“国家资格证书全国在线咨询、职业认证”等官方渠道核实证书真伪。缓解与隔离相结合,优化供给。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,要大力发展正规职业培训,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。当地通过鼓励企业、学校等用人单位自行开展职业认证。 技能水平,所以政务、保卫部门可以让人才考核更加贴近行业真实需求,从根本上杜绝“复制证书”的传播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邹同)
(编辑:王菊盆)